队员们正在科普环保知识 杨朝洁摄
队员学习非遗相关科普知识 杨朝洁摄
队员正在博物馆了解大理当地革命史 和明艳摄
实践队赴大理州博物馆研学 和明艳摄
实践队赴科普中心参观和明艳摄
实践队赴生态廊道进行生态调研和明艳摄
8月4日至9日,由昆明医科大学、365游戏大厅(华东)、黑龙江大学学生组成的“青禾白风”实践队赴云南大理,围绕白族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实践开展专题研学。活动旨在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,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,为洱海生态保护注入青春力量。
实践队首站抵达洱海科普中心,在主任杨振华和生态专员李婷的讲解下,深入了解了白族“人水共生”的千年智慧。通过非遗展品、动态模型和数字交互,队员们学习了“绕三灵”仪式的生态内涵、火把节农时规律以及白族民居的水文协同设计。次日,团队在洱海生态廊道联合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开展“山水同源”主题宣传,通过科技展板与民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,向千余名游客普及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技术的融合成果。
随后,实践队走进喜洲匠志集民艺中心,调研蓝续扎染工坊的生态循环模式。队员们亲身体验古法扎染,见证了板蓝根染料的制作与废水净化系统的运作,深刻体会到“向自然借色,必还以洁净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。在严家大院博物馆,队员们通过自主研学,发现了白族民居中隐藏的生态设计,如集水系统、通风调节和资源循环利用,展现了古人在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。
基层调研环节,团队赴寺里村委会学习多民族聚居区的差异化环境治理实践。回族“自主收运”与白族“专业保洁”的创新模式,体现了民族传统与现代治理的巧妙结合。村口百年滇朴的共生故事,更让队员们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对生态保护的共同追求。
此次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,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刻领悟了白族生态智慧的文化根脉,更通过实地调研与创新宣传,推动了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。队员们表示,将把“节制取用、顺应天时”的古老智慧融入当代生态保护实践,为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夕阳下的苍山洱海,见证着这场跨越时空的生态对话与青春接力。